医药类专科学校的学生, 在校三年期间, 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由于所处年级、年龄、学识等不同, 所面临的问题虽然有相同之处, 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我们将采用心理学手段, 对2011级三个年级的学生心理困扰的差异性进行追踪调查, 探讨出学生在校期间每一个年度存在的心理问题的特殊性及学生心理困扰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 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快乐地、有效地度过三年学习时光, 成长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思想素质高、业务技能好的医药卫生人才。
1 研究对象、测试工具、测试时间
1.1 研究对象及研究工具
研究对象: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1级学生。
研究工具: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 。
1.2 调查过程概况
一年级受测学生2403人, 共回收有效答卷2203份, 回收率91.67%, 其中男生309人, 女生1894人, 平均年龄19岁。测试时间为2011年11月1日—30日。
二年级受测学生2397人, 共回收有效答卷2196份, 回收率91.61%, 其中男生307人, 女生1889人, 平均年龄20岁。测试时间为2012年10月10—11月10日;
三年级受测学生2391人, 共回收有效答卷2173份, 回收率90.88%, 其中男生302人, 女生1871人, 平均年龄21岁。测试时间为2013年2月10—2013年3月21日。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 简介
UPI是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的简称, 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卫生、人格健康调查表。该表1966年由日本大学的心理咨询专家与精神科医生集体编制而成。1993年引入国内。经过修订, 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
2.2 UPI筛选标准
UPI问卷由56个症状题、4个测伪题、4个附加题组成。第一类筛选是指56个症状题中总分≥25, 第25题作肯定选择, 附加题中至少有两题做肯定选择和明确提出咨询要求的。该类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诊断被认为确有心理卫生问题者, 称为A类学生。第二类筛选是指56个症状题中, 20≤总分<25, 第8、16、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及附加题中有一题作肯定选择, 则是可能有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心理卫生问题者, 称为B类学生。其余为C类学生, 是心理健康者。
2.3 三个年级UPI测试结果对照
2.3.1 三个年级UPI筛选率对照 (见表1)
由上表可以看出, 三个年级A类学生和B类学生总和均在60%左右。也就是说, 三个年级有严重心理问题和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之和在60%左右。这提醒我们, 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我们关注或高度关注;三个年级A类学生即需要高度关注的学生, 一年级和三年级均达25%, 二年级略低但仍为23.17%, 达到或接近四分之一, 三个年级均高于王冰蔚、王永铎、魏双锋、张高峰[2]研究的2007-2010年河南科技学院新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 (A类) 17%的比例;高于冯俊、尚金梅研究[3]合肥师范学院自2003-2007年A类检出率平均14.1%, 高于姜伏莲[4]在9个省11所大学新生U PI调查的筛选结果:绝大部分学校一类学生的检出率分布在10%附近。所以, 我校受测学生为A类人数的比例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偏高。
B类学生比例平均为36.45%, 高于王冰蔚、王永铎、魏双锋、张高峰[5]研究的2007-2010年河南科技学院二类学生4年平均34.73%, 高于刘佰桥[6]研究结果二类学生29.17%。
一年级和三年级A类学生均高于二年级A类学生。二年级B类学生高于一年级和三年级, 一年级和三年级A、B类学生均比较接近, 但三年级B类学生略高于一级年。三个年级A、B类学生总数比较接近。因此, 我们认为, 三个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无太大差异, 但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面临新的环境的改变, 面对人生重大的转折, 无法适应无法调节自己情绪和心理问题的学生相对于二年级更高一些;二年级学生基本处于适应学校生活而无重大改变和挑战, 或者有的学生已经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或心理问题, 所以A类学生的比例相对于一、三年级学生略低, 但比例仍然偏高, 而且B类学生比例是三个年级最高的, 因此也不能忽视其心理健康问题。
2.3.2 三个年级受测学生关键题目结果对照 (见表2)
上表显示:“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选项, 一年级比例最高, 二年级有所下降。但三年级有所上升, 可能在就业压力和竞争中, 部分学生对不公平竞争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和失望归昝于自己的出身和家庭。“常常失眠”, 三个年级逐年上升, 这是由刚进校时的放松状态, 到逐渐明白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压力而出现了紧张和压力所致“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 二年级最高。“有轻生意念”比例逐年降低, 说明学生随着年龄及学历的增加, 面对挫折和压力逐渐成熟和理智。
2.3.3 三个年级学生心理问题排位及选择率
大一学生位于前10位的问题 (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一年级受测学生在记忆力减退、思想不集中、缺乏耐力、在乎别人视线、缺乏热情和积极性、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等项的选择率都超过50%, 这说明一年级一半以上的受测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评价低, 缺乏热情, 缺乏自信等。
大二学生位于前10位的问题 (见表4)
从表4看出, 二年级受测学生与一年级受测学生心理问题前10位的项目相比较, 二年级出现“爱操心”、“.缺乏热情和积极性”、“焦躁不安”, 而且排位比较靠前。“记忆力减退”“缺乏耐力”“在乎别人视线”等已不在前10位, “缺乏自信心”排位稍有靠后, 说明二年级学生自信心比一年级稍有增强, 但仍不乐观。
大三学生位于前10位的问题 (见表5)
由表5看出, 三年级学生和一、二年级相比, 排在前10位的增加了“悲观”“容易被人误解”“牢骚和不满多”“容易动怒”“办事畏首畏尾”等, 而且“缺乏自信心”上升为第一位。
从三个年级排名前10位的心理问题来看, 三个年级普遍存在的较多的心理问题比较一致, 只不过排序稍有不同而已, 而“缺乏自信心”在大一处于第三位, 大二为第四位, 大三为第一位。由此看出, 三个年级学生总体都不太自信, 原因可能是学历层次较低造成的自卑心理。
3 引发三个年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3.1 大一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第一, 目标缺失和适应问题是大一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自编的一些调查问卷发现, 学生因目标缺失而感觉迷茫困惑, 心理落差大的比例为78.46%;不知道如何管理时间, 依赖性强, 对生活环境、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不适应, 对学业的担忧, 对未来的恐惧等比例都很高。第二, 角色转换带来的困扰。大一新生, 面临着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角色转换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迷茫、困惑、空虚、无聊以及人际交往障碍、情绪障碍、强迫、自信心严重不足、精神衰弱等问题, 这与当前国内的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7]。
因此学校应该对新生进行各种适应性教育。如开设心理讲座、心理沙龙、心理班会等以及团体训练、个别辅导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同时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使学生重树人生目标。
3.2 大二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第一, 知行矛盾带来的困扰。多数学生都想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但有的学生对学校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而组织的文娱体育活动、各类技能大赛和其他一些活动缺乏参与热情, 造成知行不统一而出现矛盾和焦虑。
第二, 学习压力大与厌学情绪浓的矛盾。学习压力方面, 首先表现为对学习内容和方法等的焦虑。二年级学生学习的主要是临床课程, 学生普遍感觉学习压力大。同时, 有的学生有较浓的厌学情绪。其次是实习前焦虑:这在大二第二期表现得特别明显。
第三, 恋爱问题及人际交往方面带来的困扰:由于学校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 希望谈一场恋爱与异性同学少之间的矛盾使大部分希望谈恋爱的学生无法满足自己的愿望。谈着恋爱的同学不知道如何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 恋人与同学、与集体的关系等。人际交往方面, 有的缺乏自信心和交往技能, 有的出现自我封闭, 冷漠、嫉妒、自闭、胆怯、猜疑等而导致人际冲突。
对二年级学生主要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实习前的指导与训练及临床思维方式的培养。
3.3 大三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大三学生均在医院进行实习。实习是学生由学校人到社会人过渡的最后一个练兵场。最突出最集中的问题:
第一、多种角色的转换与适应困难。在病人面前他们是医生、护士, 是白衣天使;在代教老师面前他们是实习学生;相对于学校他们是在校学生。身份和角色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使他们在角色适应和角色转换以及人际交往中无法较好应对。
第二、理论知识欠缺和技能水平低所产生的压力:作为三年制专科学生, 在校学习时间仅二年, 理论知识相对薄弱, 动手能力也参差不齐……这些都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较浓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
第三、就业压力和困惑:有的学生不能给自己的求职路作一个较准确的定位和规划;有的学生缺乏应聘技巧;有的同学对某些不公平竞争产生较强的心理落差等。
对于大三实习生的管理, 除了学校医院共同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医学教育、技能培训外, 还应当注重学生心理层面的关注, 适时进行引导或干预。尤其要作好学生就业指导和相关辅导, 帮助学生克服盲目感、自卑感和压力感。
三个年级学生心理问题有共性, 对三个年级共同出现的不自信问题、恋爱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等, 学校应该在一年级至三年级整个学生在校期间给予关注与指导。
摘要:我们将UPI作为测试工具, 以2011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对三个年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测试, 重点通过三个年级UPI筛选率对照、三个年级受测学生关键题目结果对照、三个年级学生心理问题排位及选择率对照, 探讨出三个年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特殊性和共同点, 并对原因和对策作了简单探索。
关键词:医药高等专科学,学生,心理困扰,差异研究
参考文献
[1] 樊富岷, 王建中.大学生人格问卷UPI[Z].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1993.
[2] [5]王冰蔚王永铎魏双锋张高峰四届新生的大学生人格问卷测评比较.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第19卷第9期
[3] 冯俊, 尚金梅.4年大学新生的UPI人格测评结果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08, 5 (3) :13-16
[4] 姜伏莲.地方高校新生UPI调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J].心理科学, 2004, 27 (2) :483-486.
[6] 刘佰桥.2007级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6 (10) :1117-1118]
[7] 董泽松, 等.2900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 2008, 7 (5) :65-67.